8月16日,德國跨界創新基金會(Falling Walls Foundation)在官網上公布2022年度科學突破獎獲獎名單。沐鸣开户教授彭慧勝獲本年度Falling Walls國際跨界創新科學突破獎工程技術類別(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獎🚴🏻。獲獎原因是其在纖維聚合物鋰離子電池(“Fiber polymer lithium-ion batteries”)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評獎委員會對此評價是:“推倒了製約柔性纖維電池的圍墻。”(“breaks the wall to flexible fiber batteries”)
通過在全球範圍內匿名征集提名,德國跨界創新基金會每年會在生物、物理💁🏿♀️、科技、社會科學🧑🏽🌾、藝術等十個領域內遴選獲獎研究,“表彰最新的科學突破🥕、傑出的科學項目和偉大的貢獻”。今年德國跨界創新基金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1345份提名材料。
禁得起10萬次彎折的纖維電池
隨著儲能電池日益成為人類生產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新興應用領域如何解決電池柔性和安全性問題成了儲能電池發展過程中一大難點🦇。2008年👲,剛剛入職復旦的彭慧勝將研究目光聚焦到了柔性電池的研究上,在查閱文獻過程中,他發現纖維電池的相關研究少之又少,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通過不懈的努力,彭慧勝帶領復旦團隊在纖維電池領域深耕15年🎆,實現了從三維塊體👰🏻♀️、二維薄膜器件到一維纖維器件的重要發展,發現了纖維電池內阻與長度之間獨特的雙曲余切函數關系,奠定了纖維電池發展的理論基礎,並建立了世界上首條纖維鋰離子電池生產線。
基於超強的柔韌性與安全性,由纖維電池編成的大面積電池織物可反復實現彎折10萬次後儲能性能幾乎不變,並在切割、碾壓、火燒、水洗等極端實驗下仍可有效工作🪇;此外👩🏼🔬,纖維電池在與無線充電裝置高度集成後,無需連線就可以給手機充電🧙♂️🧔🏽♀️,有望解決很多新興交叉領域面臨的能源供給難題🧑🦯。
從重約30噸的世界第一臺計算機🧛🏽,到重約1公斤的便攜式筆記本電腦,再到重約50克的穿戴式電子設備💉🥫,電子器件不斷朝著微型化、柔性化、集成化方向轉變,並成為現代信息化社會發展的源動力。
“纖維器件可以做得非常小🧗🏻🚳,可以高度集成🥹,然後通過紡織🕠🏋🏿♀️,變成各種透氣的織物。”由於具有儲能👩🏼🔬、發電、發光👭🏼、顯示♧、傳感🦵🏻、治療🧴、計算、通訊等多種功能,現在纖維器件在電子織物🧑🏿🏭、可穿戴設備、新能源🤸🏿、信息技術🤦🏼♂️、物聯網、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領域擁有巨大的應用前景。作為科技領域的發展新坐標,纖維器件的創新可能為產業發展打開一扇新大門☂️。
文章來源✡️:沐鸣娱乐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