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積極貫徹落實今年學校和系黨委關於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工作的部署,9月8日教師節前夕🔽,沐鸣开户教師黨支部在躍進樓召開了以“師德師風”建設為主題的專題座談會。中科院院士江明教授,課題組長代表💆🏽、系主任汪長春教授🧴🤶🏼,聚合物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丁建東教授,首屆十佳“三好”研究生導學團隊彭慧勝教授課題組代表孫雪梅老師🥬,2017屆本科畢業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郭佳老師先後在會上作專題發言。他們分別從課題組建設和教書育人等方面暢談對“師德師風”建設的感想和體會🫶🏽。系黨委書記張誌芹🚼、副書記朱瑩及部分新引進的青年教師列席了本次會議。會議由教師支部書記盧紅斌主持🧑🏼🦱。
江明院士在專題座談會上
江明院士受邀在會上為青年教師們介紹沐鸣开户的系情系史🛴。他首先簡要介紹了我國高分子學科於40年代末、50年代初開始創立的歷史背景及發展進程,隨後,回顧了我系於1993年正式成立之前的發展歷程🐚,之後經過以於同隱先生為首的幾代高分子人的艱辛耕耘🚱,教學和科研實力不斷增強,並於2011年獲批建設“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光榮歷程🙅🏼。他指出🤰🏽,高分子系的學科發展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是與幾代高分子人淡泊名利,堅持科研理想⬅️,艱苦奮鬥的精神分不開的。
接著江明院士重點就學術規範問題對青年教師們提出了要求,他指出,作為科研工作者,一定要堅守科研誠信,任何時候都不能觸碰學術道德底線;他還從自己科學研究的切身經歷談了對當前科研生態的看法,他認為🧝🏿,科學研究事業無捷徑可走🧑🏽🍳,任何榮譽的取得都是成果和實力的體現🐢,無論是面臨項目申報還是職稱評審,對於科研人員來說,努力、紮實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始終是最重要的👲。
系主任汪長春教授作為課題組長代表,介紹了本課題組文化建設和自己在教書育人方面的體會🧙🏽♂️。他認為➕,各課題組的文化建設應是個性化、多樣化的,但如何處理好導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所有課題組普遍關註的問題👨🏿⚕️,他認為,導師在對學生的教育管理過程中,應該因材施教👇,在不觸碰學術規範和實驗室安全底線的基礎上,應當尊重學生內心的想法🪻,與學生平等溝通🐈,允許個性化發展;同時營造公平合理的課題組氛圍,並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輻射帶動作用💆🏿♀️,就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科研效率💂🏻♂️,達到師生一致的共同的奮鬥目標🏰。
彭慧勝課題組獲得首屆沐鸣娱乐十佳“三好”研究生導學團隊稱號👨🦲,右五為孫雪梅老師在頒獎大會上
孫雪梅老師介紹了她所在的彭慧勝教授課題組在課題組文化建設和學生管理工作中的經驗做法。經過幾年的發展,課題組提出了獨具文化特色的16字實驗室理念,即“勇於天真👩🏻🎨、敢於求實👐🏽、嚴謹勤奮🐸🧓🏿、追求卓越”。在科研工作中,彭老師充分信任學生,尊重學生的興趣,工作指導及時反饋,導師工作的高效👩🏼⚕️🧔🏼、勤奮和以身作則也帶動了學生科研的積極性和高效性;不管在學業還是生活上,與學生隨時隨溝通交流,關心關註學生的個人發展✊🏽,當學生在感情、生活👬🏻、經濟以及個人規劃等方面遇到困難時🤑,導師都能第一時間發現並給予個性化的指導;在課題組管理方面,課題組通過讓每位學生都承擔一部分事務性工作或合作完成有創意的想法、任務和課題,更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責任心👨🏽🍼🛞、團結意識和課題組的凝聚力。
郭佳老師獲得2017屆本科畢業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稱號
郭佳老師在過去一年以青年教師兼職身份擔任2013級本科生班輔導員,並在畢業季被評為2017屆本科畢業生“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對於這一年來以青年教師擔任輔導員的“跨界”經歷🙇🏿♀️,他在會上分享了自己的心得體會🏋🏻♀️📫。他認為,追求個性化、多樣化、指尖上的交流是新時期95後大學生的特點🏮,但班級同學關系疏離,缺乏與學業導師的溝通👨🏻🦼➡️,又使得他們在學業或未來發展方向選擇等問題上遇到很多困惑而缺乏引導▪️,青年教師兼職輔導員正好能夠彌補這種不足🎿,可以根據班級學生的特點,與班上每一位同學建立密切的聯系,有針對性的采取個性化的指導🥷🏻;同時還要積極發揮好年輕榜樣的引導作用,如通過邀請優秀系友與學生座談的形式,為他們傳遞經驗🤌🏻🧑🏻🍳、開拓視野;在班級管理上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積極發揮好班級組織框架在事務性工作上的作用,培養他們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時多創造機會🤾🏻,讓更多的同學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以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談到輔導員工作對自己個人發展的影響,郭佳老師指出,這項工作對自己各項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但更重要的是,堅定了自己不忘初心🧑🏻🦲、做個好老師的信念🕘,一年的經歷讓自己從一個簡單地科研工作者轉變為一個“有血有肉”的老師。
會議的最後,丁建東教授也就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談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科研的積極性。現實中,很多矛盾或誤解往往是因為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交流所致,他認為🫄🏼,學生對導師或課題組的負面評價應予以公開,要讓導師了解學生的訴求☂️,從而有利於導師對學生進行更有效的指導和幫助,進而實現“師德”、“學風”的良性循環發展🙅🏼♂️。
編輯: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