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明設備🪸,信息存儲和成像技術中↙️,材料的熒光顏色調控至關重要☎️。目前,針對單一的材料體系而言,更多的是利用原位化學法來調節熒光(例如:pH,氧化還原和特殊物質控製的刺激響應)𓀕🧑🏿🍳。與傳統的化學調節法相比,使用簡單的物理操作(例如⟹:光激發)在材料層面上實現熒光顏色調控會更方便和可取🟣。根據卡莎法則,大多數發光材料是從最低激發態發射👰🏿♂️,進而導致使用光激發調節熒光顏色難以實現。幸運的是,碳點或其類似物表現出的獨特的熒光激發依賴特性為解決該難題提供了一種可能(Sci. Rep., 2012, 2, 383; Adv. Mater., 2015, 27, 7782)。 然而,由於碳點的斯托克斯位移較小🐈⬛🌥,這種依賴於激發光的熒光,只能引起碳點有限的發射波長漂移🧃。通過激發來實現大規模增強的熒光顏色調控仍然具有挑戰性🍸。
最近👩🏫🐻❄️,沐鸣开户朱亮亮課題組報道了一種僅通過控製反應條件製備多色和雙發射熒光製備碳點(CDs)的簡便方法🪛,並利用可視化效果展示了碳點良好的熒光調控現象👩🏼🚒🐐。以一種經濟的陽離子表面活性劑-十六烷基氯化吡啶(CPC)作為唯一碳源,製得的碳點在藍色,綠色🙆🏻♀️,黃色和白色範圍內均顯示出與激發光有關的發射行為🏌️👸🏿。在雙重發射碳點體系(W-CDs)中🥈,短波長發射表現了獨特的激發依賴性熒光行為,而長波長發射卻保持不變,因此🕹🧽,W-CDs具有依賴於激發光的比率雙發射性質。僅通過簡單地切換激發波長(在50 nm之內),即可在冷白光和暖白光區域之間實現大規模的熒光顏色調控(W-CDs熒光調控參數d = 0.115)。與那些依賴於激發光的單發射碳點相比,雙發射碳點的熒光波動性增加了62%〜460%。
這種獨特的特性還可以利用雙發射碳點進一步構築CDs/PMMA復合薄膜😁,以便在視覺上檢測UV區域中的特定波長🦃。依據靜電作用,碳點還可以與小牛胸腺DNA結合,用於手性研究和多通道生物成像。這些結果為開發易於使用的材料發光調控技術提供了新的視角。
這一成果近期發表在Nanoscale上,論文的第一作者為碩士生鄭棟瀟。論文跟生物成像有關的實驗部分也得到了丁建東教授課題組的合作支持🌲♉️。論文詳見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NR/D0NR01882A#!divAbstract
朱亮亮課題組多年來從事功能自組裝發光材料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致力於運用超分子組裝和功能刺激響應行為(特別是光刺激)進行材料在化學層面的發光模式調控。(更多信息參見朱亮亮課題組網站:http://zll.fuda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