熒光檢測是當今最常用的非侵入式生物傳感方法之一,可選擇性地監測生物體內的生物過程🏃🕵🏿♂️。在眾多熒光納米粒子中,金納米團簇因其合成方法簡單⏭、熒光強度強、水溶性和光穩定性好、生物相容性優異等優點,有望取代半導體量子點和有機染料💦,成為敏感生物成像的最佳選擇。然而,金納米材料在體內應用也有一定局限性:其很容易被免疫系統作為外來物而從體內清除,這會大大縮短材料在體內的循環時間,導致其在腫瘤部位的富集效果不盡如人意。鑒於上述原因,如何開發一種環境友好、成本較低、簡單易行的合成方法來製備金納米團簇🪀,並通過對其進行修飾🧖♂️,延長其體內循環時間,增強腫瘤富集能力,達到良好的體內成像效果👀🕵🏽♀️,一直是研究者們關註的焦點。
近期,沐鸣开户陳新教授與楊武利教授合作,從日常生活中的材料獲得靈感,用豌豆蛋白作為模板💷,簡單、綠色地合成了發紅色熒光的金納米團簇,並通過生物仿生技術,製備出了紅細胞膜包覆的金納米團簇/豌豆蛋白復合納米顆粒(AuNCs/PPI@RBC),並將其成功用於腫瘤部位成像(圖1)🤜🏼。
圖1 紅細胞膜包覆的金納米團簇/豌豆蛋白復合納米顆粒(AuNCs/PPI@RBC)的製備及其在腫瘤部位生物成像的應用⚇。
研究發現,當豌豆蛋白的濃度達到5 wt%時,生成的金納米團簇的發射波長為635 nm🤦🏼♀️,且熒光強度最強。在進行簡單的透析處理後,豌豆蛋白會裹挾金納米團簇自組裝成100 nm左右的金納米團簇/豌豆蛋白復合納米顆粒(AuNCs/PPI NPs)🍄🟫。由於豌豆蛋白本身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調節的生物可降解性以及非過敏源性🏌🏿,該復合納米顆粒具有低細胞毒性的特點。隨後紅細胞膜的包覆🙆🏽♂️,非但不會影響金納米團簇的熒光性能🐽🌓,還能提高其在體內的長循環能力🥞,進而增強了納米顆粒在腫瘤部位的富集🏰,呈現出優異的體內腫瘤成像效果。這種高度生物相容的貴金屬/植物蛋白復合納米顆粒在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光明的前景。
圖2 (a)不同豌豆蛋白含量的金納米團簇/豌豆蛋白溶液的熒光發射光譜🆎;(b)金納米團簇/豌豆蛋白復合納米顆粒的透射電鏡圖👨🏼🎓;(c)紅細胞膜包覆的金納米團簇/豌豆蛋白復合納米顆粒的透射電鏡圖;(d)尾靜脈註射金納米團簇/組氨酸復合物(上)、金納米團簇/豌豆蛋白復合納米顆粒(中)以及紅細胞膜包覆的金納米團簇/豌豆蛋白復合納米顆粒(下)後1、2、8🚴🏽♀️、12和24小時的實時近紅外熒光圖像🦫;(e)註射紅細胞膜包覆的金納米團簇/豌豆蛋白復合納米顆粒的荷瘤小鼠的離體組織圖像(從左至右:肝臟,心臟,腫瘤,腎臟,脾臟和肺臟)。
該成果近日發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18,10(1): 83-90上,論文第一作者分別為陳新教授課題組的博士生李釗和楊武利教授課題組的彭海豹博士🎗。
論文鏈接⛎:http://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7b13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