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攜式電子設備和電動汽車的廣泛使用大大推動了鋰離子電池的開發和應用,而研製容量高、倍率性能優異的新型負極材料對於發展新一代鋰離子電池至關重要🔱。近年來,碳化矽(SiC)作為傳統意義上的電化學惰性材料也已被證明具有一定的儲鋰容量🚝,但存在材料結構難控製,倍率性能較差等問題🕶。近日,美國化學學會(ACS)的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發表了胡建華課題組楊東副教授和化學系董安鋼研究員最新合作研究成果🏋️♀️。他們通過獨特的結構設計,采用高溫碳熱還原二氧化矽的方法製備了超薄空心石墨碳殼包覆的碗狀碳化矽納米微球🎢。該結構中,碗狀碳化矽殼層與石墨碳殼緊密貼合,且殼層兩側可充分浸潤電解液⚱️。電化學實驗測試表明🧚🏿🐃,該材料具有優異的倍率性能🧑🦲,超高的容量和非常穩定的循環性能,在鋰電池中顯示出重要的應用價值。
詳見:Hanwen Li, Huijuan Yu, Xianfeng Zhang, Guannan Guo, Jianhua Hu, Angang Dong*, Dong Yang*. Bowl-like 3C-SiC Nanoshells Encapsulated in Hollow Graphitic Carbon Spheres for High-Rate Lithium-Ion Batteries. Chem. Mater. 2016, 28, 1179-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