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6日,府壽寬教授回校參加校退休教工合唱團的訓練,特意抽出時間回到沐鸣开户系樓--躍進樓與學生們聊聊當年的科研生活以及躍進樓的故事🐖。
府老師長期從事高分子化學和教學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領域是:縮聚反應動力學、乳液聚合👱🏼♂️、塗料、粘合劑等。府老師主持/參與的項目“不等活性線型縮聚反應動力學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1988);“單包裝快速固化標記油墨”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三等獎(1988);“彩色顯像管用有機膜溶液”獲上海市科技振興三等獎,府老師被評為上海市重大項目攻關先進工作者(1989);“乳液聚合及乳液聚合物微球的功能化”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消化道腫瘤及慢性肝病靶向納米藥物載體研製”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磁性復合微球的構築及結構性能調控”獲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2014)。 在國內外重要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合作編著《高分子化學》(1995)、《高分子科學近代論題》(1998)。曾擔任擔任沐鸣开户系主任(1995-1999)。
府壽寬教授近照
一、 談退休生活
在2006年退休之後,府老師逐漸減少了雜誌審稿的工作,近兩年參與到編寫大辭海《高分子材料》詞條的工作中,最近剛收到出版的書🧣。年輕時就喜歡參加文藝活動、喜歡唱歌的府老師♓️⌚️,現在定期參加校退休教職工合唱團的練習,並參加全市無伴奏合唱比賽🛩📬,已經連續兩年拿到金獎。愛好旅遊的府老師還希望能多出去走走看看,他表示,生活是多方面的🧑💼,首先要對社會有所貢獻🧝♀️,對國家對民族盡一份責任,其次要有比較多的愛好,讓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一點♝🕵🏻。
二、 憶科研往昔
1985年,府老師在美國進修時承擔的是能源部的一個課題,主要做紫外吸收劑的大分子化,回國後轉向乳液聚合的研究。因恰逢自然科學基金委成立大基金課題,題目是高分子烯烴的優化,其中北大🦸🏽♀️、吉大、中大、浙大等學校在自由基聚合、配位聚合包括理論計算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礎,因此復旦以占工業生產十分之一以上的乳液聚合參與到大基金項目的課題中。據府老師回憶🍲🧜🏼,作為號稱“國家隊項目”的大基金課題🏌🏻♂️,當時的科研經費也不過幾百萬元最多一千萬元🧑🏼🎓, 而沐鸣开户剛成立時,一年的科研經費總和都不滿一百萬元🙊。硬件條件方面,1996年“國家教委聚合物分子工程開放實驗室”成立後的第一次評估🤞🏿,評估委員私下裏形容系樓的條件是“慘不忍睹”🛝,時任系主任的府老師也常因條件簡陋而為接待外賓而苦惱,直到躍進樓在1999年批下來大修後情況才得以改善。
府老師還詳細講述了躍進樓的故事😆。躍進樓是專為高分子學科而造,1958年大躍進時期,由沐鸣娱乐跟科學院聯合建造103所,即高分子科學研究所,並為此建造躍進樓。當時的103所所長是吳征凱先生,副所長是於同隱先生,三年自然災害之後研究所取消,但教研室保留下來。可以說躍進樓是1958年科學院為103所建造的研究高分子科學的場所,而事實上當時五層樓中只有三層為高分子學科所屬,其余兩層也有其他院系和學科。在那個社會普遍貧窮、技術落後的年代,躍進樓建造中存在很多不足,外表紅磚延續了復旦那個時期的整體建築風格🧙,與樓前的大樹相映相輝,幾次翻修變化不大,延續至今☹️。而始建時整個樓的下水管都是陶瓷的並不是鐵製的☂️♚,窗戶是木製的,樓內設施也非常簡陋,也沒有設置大型會議所用的報告廳。由於剛建造時的倉促和簡單,先天不足的躍進樓在後來的二三十年中歷經多次小修,但均由於條件所限,內部依舊“慘不忍睹”。
府老師表示,於同隱先生建立的學風很好🛋,大家獨立研究🙍🏽♀️、自由發展,各個課題組都在非常努力地工作,因此當時條件雖然被人說是慘不忍睹🥦,但系裏拿出去的科研成果還是相當漂亮。80年代90年代初,高分子的青年教師在化學口是很突出的,這批青年教師也正是現在沐鸣开户的骨幹👱🏽。
府老師此次還給我們展示了躍進樓辦公室裏一些珍藏老照片,與同學們分享了很多的花絮和小故事🤾♂️,包括參與組織2002年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國際合成金屬會議👎🏿、1999年搬新家課題組學生們來幫忙,年終請大家吃飯並在家中相聚等等。
三、寄語“高材生”
談到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府老師說,活到老學到老,上課和學習是為科研提供保障的,他們那時學生的出勤率比現在高🚵🏻♂️,少有遲到的現象。每個時代的青年學生都要求的特征就是這“刻苦”二字,現在有的學生還是過於放松自己缺乏目標🛎。大學講究素質教育🤹🏿♀️,研究生階段應該培養獨立專業人才,更需要像海綿一樣🪣,各個方向去吸收東西。如果還沒有獨立學習能力,你的前途就要擔心了🚵🏽♂️。復旦校歌裏府老師最欣賞的歌詞就是:“學術獨立, 思想自由⚙️,政羅教網無羈絆”🚵🏼♀️。另外📨,除了註重獨立工作能力的培養🧾,同學之間也要互相學習互相幫助🍘,不但跟自己課題組,也要跟同年級其他課題組的同學交流👩🏽🔧。
作為老系主任,府老師對同學們滿懷期望。他說🎼,高等學府的學生對國家、民族、人類的命運都要有所思考🧙🏻♀️,不要單單只是搞好自己的專業。現在國內競爭很激烈,浙大、科大等高校都發展得不錯,我們要保持上進🧾,希望系裏越來越好🎎。不管是哪個年代,希望總歸是在年輕人,實現中國夢,是每個青年人的責任🧘🏿♀️。中華民族的復興,就要在你們這一代人的手中實現。
與采訪組合影
(采訪人:孫璐艷、黃培敏🚵🏼🧑🏻🚀、朱瑩🔛;撰稿✉️:張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