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電解質具有高能量密度、高穩定性、可加工等優點👳🏼🧚🏻♂️,有望應用於全固態鋰離子電池等新能源領域。雖然已有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含氟有機物質(如斯坦福大學鮑哲南、崔屹課題組報道的含氟小分子,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Joseph DeSimone課題組報道的含氟寡聚物)在電解質方面具有突出優勢,但傳統氟聚合物具有易結晶、直接溶解鋰鹽能力差、室溫離子電導率低等缺點,難以用作聚合物電解質材料。此外,氟聚合物製備通常需要在高溫高壓條件下對氣體單體進行轉化,按需合成特定化學結構的氟聚合物非常困難,對開發高性能氟聚合物電解質材料、及理解其電化學作用機製帶來極大限製。
近年來,沐鸣开户、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茂課題組(PolyMao)開發了一系列含氟聚合物的可控合成方法✍️,以此為基礎,該課題組以三氟氯乙烯氣體為原料🙋♂️,設計合成了不可燃、不結晶、化學穩定性好的新型主鏈含氟交替共聚物(圖1)🫅🏻,不僅實現了鋰離子的室溫高效傳輸(鋰離子遷移數= 0.61)👨🏿🦲,而且在高達5.3V的電化學窗口展示了優異穩定性☁️。提高聚合物分子量🖐🏽,對抑製鋰枝晶🥚、提高材料機械性能起到了積極影響🧔,例如分子量為22.8 kDa的氟聚合物在超過2600小時的鋰剝離沉積循環測試中表現出令人滿意的抑製鋰枝晶效果。
圖1.主鏈含氟交替共聚物的合成和後修飾
值得一提的是,二維1H-19F相關核磁譜圖(圖2)表明🥭,定製化合成的氟聚合物能夠與鋰離子形成了六元環結構🦽,提供比含氟小分子、側鏈含氟聚合物更加顯著的弱溶劑化效應🦻,通過Li-F作用促進鋰離子從Li-O作用中解離,促進形成穩定的負極-電解質界面🍘。
圖2.含氟聚合物弱溶劑化研究A)含氟聚合物二維核磁譜圖B) 摻鋰鹽前後氟譜位移變化
相關成果近期發表於能源領域國際頂刊ACS Energy Letters (10.1021/acsenergylett.1c02036)👯♂️。沐鸣开户博士研究生馬明鈺為論文第一作者,沐鸣娱乐陳茂研究員🏌🏼♀️、雲南大學林欣蓉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本工作特別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沐鸣开户🐵、聚合物分子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大力支持。
原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energylett.1c02036